忆往昔峥嵘岁月,风雨波澜,心坚如石。看今朝建党百年,奋斗征程,河山大好。今天的红色故事汇与大家分享“化笔为刃,狂人呐喊”鲁迅的故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真实的一生,从日本医校到中国文坛,从任教高校到革命领袖,他在近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把救亡图存当做毕生事业,他的笔如同一只号角,呐喊着唤醒沉睡中的中华民族。
1881年,鲁迅出生于浙江绍兴,小时候的他在私塾“三味书屋”上学,学习十分刻苦努力,孜孜不倦。之后留学日本,专攻医学,日本的留学经历让他彻底明白,在高明的医术也治愈不了国人思想上的麻木不仁,他决议回国,并弃医从文。
1918年,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好似一场风暴,席卷全国,很多新民主主义者聚集成一股力量,用文字默默对抗着封建军阀的统治,用激情剥离着封建社会下的旧思想。他们渴望着民主与和平,期待着创新与科学,云集响应,轰轰烈烈,《狂人日记》应运而生。给封建思想,传统礼教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他的文字艰涩而激烈,如同一支锋利的笔,准确无误的刺入敌人的胸膛,但他自己也曾陷入困顿,“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他的绝望和悲愤,他的颓废和激愤,不过都是因为他对进步的追求,对民主的渴望。
1926年的春天,段瑞琪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狼狈为奸,侵犯中国主权,这让许多爱国主义者拍案而起,于3月18日在北京天安门前游行请愿,“3.18”惨案爆发,许多爱国青年遭遇严重的殴打和枪击,一片血流成河,尸横遍野,对于帝国主义惨绝人寰的行为,全国上下愤恨不已。
鲁迅接到消息怒不可遏,义愤填膺,创作出了《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和可笑》《空谈》等,他称3月18日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4月1日《纪念刘和珍君》问世,在这篇文章里他极力称赞北京师范大学学生刘和珍的英勇无畏,大义凛然,他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勾结一片侵害中华民族的行为感到无比痛恨,他绝望,正如文章中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新文化运动,他的笔刚劲有力,陵劲淬砺,他的一生都在呐喊着,试图救亡图存,他强烈希望中华民族走向民主,走向科学,走向新的希望,他是在中国文坛上垂范百世,他是革命前驱,始终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他站在恶势力的枪口上,不曾后退,不曾犹豫,义无反顾为正义呐喊,为民主科学呐喊,为中华民族的气节呐喊,他是真正的中国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