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学资讯

红色基因

当前位置: 首页 >> 团学资讯 >> 红色基因 >> 正文

《红色故事汇》第39讲 | 596工程背后的故事

发布日期:2022-04-18    作者:     来源:     点击:

滚滚乌云罩九洲,工农浴血汇洪流;

镰锤杀敌豪情迈,将士挥戈壮志酬;

改革春风吹大地,飞旋彩笔绘蓝图;

忧民忧国安天下,立党为公一百秋。


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今天的红色故事汇与大家分享“中国第一颗原子弹596背后的故事”。

1954年12月2日,也就是在朝鲜战争停战之后的一年零五个月,美国与台湾当局签署了共同防御条约,一时间台湾海峡战云密布,1955年,解放军收复了浙东沿海的一江山岛,自此,国民党残党彻底被我军赶出大陆。美国得知此消息后,部分军方高层提议对中国重要城市实施核打击,为了避免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军事讹诈和战争威胁,1956年4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们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如今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这一庄严宣告,由此揭开了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序幕。

经过三年的筹备,由张蕴钰将军带领的将士们踏上了前往西北大漠的道路,开始了这项绝密的研发计划。就在中国原子弹研制如火如荼之际,中苏之间原本密切的同盟关系破裂。由于中苏关系的恶化,苏联单方面撕毁协约,拒绝向中国提供核援助。由于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核武器图纸资料的信函是在1959年6月发给中共中央的,所以中国首枚原子弹研制工程被定名为“596”工程。自此,苏联完全停止了对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的援助,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进入自力更生的年代。

在原子弹研发的过程中,需要提供海量的数据计算,苏联专家估计就算使用计算机,也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没了苏联的设备提供与技术援助,一切只能靠我们的双手来创造。没有设备就靠手算,一遍不行就两遍,直到算对为止。在邓稼先、钱三强院士等人的带领下,几百名技术工作者经过没日没夜的辛苦计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终于有了新的突破,随后的研制工作也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到了1964年,原子弹研制工作步入尾声。

1964年9月各效应物分队进入实验场地,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首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这横空出世的一幕,震撼了全世界。这成功的背后是每一位抗美援朝志愿军与科学家们隐姓埋名、默默付出的结果。历史正是由他们这一群平凡而伟大的人推动向前的,祖国的伟大历程也是由他们一笔一划所书写的。

那些默默无闻的坚守者们为国家、为人民奉献了他们的美好青春甚至宝贵生命,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与学习。在未来,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还会遇到更多困难,但我相信,中国人民不怕困难,更不会被困难所阻挡。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